说到尿常规检查,我想很多人并不陌生。它是临床三大常规化验之一,但常见并不意味着可以低估。尿常规报告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那就是“尿蛋白”。比如尿蛋白呈阳性,一般会有“+,++,+++,++++”这个结果有什么意义?临床上应该考虑哪些疾病?现在一起来看看吧!
一、尿蛋白与哪些疾病有关?
其实从大方向来看,无非就这四种情况:
1、首先,蛋白质来自肾小球,这也是最常见的临床类型,那么哪些肾小球疾病会导致蛋白尿呢?具体如IgA肾病、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微小病变型肾病等,这类尿蛋白泄漏量往往较大,超过3.5g/d,蛋白质的成分主要是白蛋白等中大分子。
2、其次,蛋白质来自肾小管,也就是说,由于疾病导致肾小管病变,会导致其重吸收蛋白质的能力下降,使肾小球正常过滤小分子蛋白不能有效被肾小管吸收,这类蛋白质量一般小于2g/d,一般是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汞镉铋等重金属中毒引起的肾损害。
3、溢出蛋白尿,肾小球的分子屏障和过滤屏障主要是为了防止体内大分子蛋白质的泄漏,但实际上有大量的小分子蛋白可以自由过滤肾小球,这些小分子蛋白经过肾小管往往被重吸收,但如果这些小分子蛋白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极限,从而通过尿液排出,一般是多发性骨髓瘤引起的轻链尿、横纹肌溶解引起的肌红蛋白尿、溶血引起的血红蛋白尿。
4、组织性蛋白尿,可见于肾盂肾炎、尿路肿瘤等疾病,将蛋白质分泌到尿液中,导致蛋白尿。这类尿蛋白的含量一般较低,大多小于0.5g/d,很少大于1g/d。
二、当蛋白尿出现时,该怎么办?
尿常规提示蛋白质阳性直接定性诊断过于有限,也可能受到标本的影响。此时可以动态复查尿常规,进一步做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尿蛋白/肌酐比,24小时尿蛋白定量,结合具体病史、症状和体检进行系统评价。
这个时候可能会有两个结果:
首先,只是简单的生理性质的蛋白尿,也就是说不是由器官病变引起的,如功能性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
第二,确实是病理性质的蛋白尿,此时具有肾穿刺适应证的及时进行穿刺,明确病理,然后对症用药。如由急性肾损伤、尿路肿瘤、肾盂肾炎、横纹肌溶解、多发性骨髓瘤、溶血等继发因素引起,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好了蛋白尿自然就会改善。